寬量國際:海外機構投資人看好 台灣生技業掀第三波掛牌潮

台灣生技業進入「第三波浪潮」,預期台灣資本市場將迎來新一波生技公司上市櫃熱潮。右起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資深顧問王冠然。記者高瑜君/攝影

 

經濟日報 記者高瑜君/台北報導

台灣生技產業將成為國內外投資人聚焦板塊,寬量國際(QIC)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昨(29)日指出,國際機構投資人對台灣新藥開發的思路與技術印象深刻,也認為台灣醫療器材公司的創新營運模式極具潛力,台灣生技產業進入「第三波浪潮」,預期台灣資本市場將迎來新一波生技公司上市櫃熱潮。

 

寬量國際資深顧問王冠然指出,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第一波浪潮出現在2008年前以學名藥為主的老牌大廠,第二波浪潮則發生在2009至2019年多點開花的新興生技公司,經過10年淬鍊,在第二波浪潮中發展成功的生技公司,正引領著新一代生技新藥公司向前衝刺,正式進入「第三波浪潮」。

 

台灣生技業正進入第三波浪潮
台灣生技業正進入第三波浪潮

 

第三波浪潮的生技公司具備兩大特點,第一,新生代的生技公司對於新技術與新治療形式的接受度很高,第二,為數眾多的興櫃公司,將為台灣帶來新一波的上市櫃熱潮。

 

從資本市場觀察,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Peter Kurz)指出,台灣生技指數持續超越香港與美國,從2020年以來台灣生技指數表現亮眼,漲幅達62%,相較之下,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三年多來僅上漲14%,香港恆生生技指數則是下跌42%,近乎腰斬。

 

台灣上市櫃、興櫃生技公司總市值也從2019年的230億美元成長到2023年底的430億美元,營收則從2019年的71億美元攀升到2023年的97億美元,儘管同期間台股表現也相當突出,但台灣生技指數受惠於個別公司表現亮眼,完成海外授權、成功拓展海外市場、併購有成及新產品進展順利,表現超越大盤。

 

谷月涵指出,國際機構投資人過去對台灣生技業認識不深,但在香港與中國資本市場長期表現疲軟下,國際法人機構的投資目光逐漸轉移,台灣已成為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