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募資案例湧現、資本市場逐漸開放,台灣軟體業10年榮景來了!

Fubon MOMO is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Taiwan’s software industry integrating into the capital market. (Picture source: momo 富邦媒)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回顧了軟體業者在台灣的發展經驗,從質化角度分析軟體業全面崛起的主客觀因素。我們根據每年數千場次的投資人會議,並從上百家投資機構法人的態度研判,台灣軟體業者經營日漸成熟、不斷擴大的趨勢正持續;因為贏者全拿(winner takes all)特性使然,台灣軟體業成長空間甚至可用「無限寬廣」形容。在潮流面前,台灣不應該置身事外,我們也應該鼓勵更多投資人關注、參與這個趨勢。(延伸閱讀:誰是台灣資本市場的明日之星?

當新創成功募資案例頻傳,軟體業湧現越來越多年輕創業者,我們估計未來起碼有15間台灣軟體公司將上市,以新創圈現況看來,這樣的預期絲毫不顯誇大。因為截至目前,我們已見到不少熟悉亞洲軟體業的大型外資,著手投資台灣新創軟體業公司,比如資本集團(Capital Group)和安本標準投信(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就投資了沛星互動科技(Appier)與伊雲谷(eCloudvalley);如果這些機構曾經投資某間上市軟體業者,他們大概很難忽略那些後起之秀,更不用說我們所熟知在亞洲軟體互聯網非常活躍的前五十大國際投資人,也對台灣的軟體業者躍躍欲試。

 

台灣新創募資案例湧現 

好在,以往的舊規則正悄悄改寫。我們蒐集的公開資訊顯示,自2019年至2021年間,台灣已經有155間新創公司成功募資、合計金額達到9.45億美元;參與這些募資案的私募基金和創投共有182家,數字遠高過我們的預期,其中更有127間是國外機構。這跟過往本地新創多半只能拿到台灣資金的印象,大不相同。

台經院FINDIT新創募資平台報告也指出,自2015年至2020年8月底,台灣新創業共有1,189件募資案,金額總計達32.29億美元;其中2019年為近年高峰、一口氣浮現342個案子,募資總額達6.69億美元。但是到了2020年受疫情影響,投資人無法做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所以整體募資案數量降到117件,募資總額也降至2.67億美元。

當新創成功募資案例頻傳,軟體業湧現越來越多年輕創業者,我們估計未來起碼有15間台灣軟體公司將上市,以新創圈現況看來,這樣的預期絲毫不顯誇大。因為截至目前,我們已見到不少熟悉亞洲軟體業的大型外資,著手投資台灣新創軟體業公司,比如資本集團(Capital Group)和安本標準投信(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就投資了沛星互動科技(Appier)與伊雲谷(eCloudvalley);如果這些機構曾經投資某間上市軟體業者,他們大概很難忽略那些後起之秀,更不用說我們所熟知在亞洲軟體互聯網非常活躍的前五十大國際投資人,也對台灣的軟體業者躍躍欲試。

 

主管機關態度日漸開放

於此同時,政府主管機關也參考鄰近資本市場,著眼成長與創新型企業需求,以上一輪的融資金額而非現金流作為營業認定基準,在2021年7月分別推出不同於主板的交易機制;證交所推出了「創新板」,櫃買中心也推出「戰略新板」,其中戰略新板已出現首家登錄公司-東研信超。當主管機關對新創融資、接軌資本市場的態度逐漸變化,這樣的進展也會讓軟體業發展更加速。種種數據、變革不斷累積,在在顯示台灣的軟體業正在往趨勢的風口移動。

當前軟體業在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可由圖像來比喻:以常用的選股標準-市值營收比(Price-to-Sales Ratio, P/S)當作Y軸、和本益比(Price to Earnings , P/E)當作X軸畫出一張圖,我們能清楚看到,當大家認為台灣公司評價已經不便宜,上市軟體業其實還在整張圖片的左下角;換句話說,這群上市公司評價實在稱不上貴、甚至市值尚未跟營收規模等量齊觀。

以此來看,我認為台灣軟體業市值往上移動、至少向總營收靠近的機率很大;因為對照全球同業,台灣軟體業者的市值營收比仍稱得上物美價廉,甚至可說還在「Baby-Step」,上檔空間可期。(但是要注意,這類業者不適宜用本益比衡量,原因是台灣有不少新創軟體業者還在較早期階段,尚無法透過規模獲利。)

以目前新創軟體業蓬勃發展的生態而言,越來越多軟體品牌嶄露頭角,就會有更多資金聞風而至,而且業績優等生在贏者全拿的特性發威下,勢必又將比其他公司得到更多資金青睞,享受遠高於同業的市場評價。這就是資本市場可以扮演的重要力量:讓好公司變得更加強大。

90年代末期,台灣半導體、下游硬體業者的蓬勃發展,持續了10年以上。隨後2000年初的生技產業,也有一波10年好光景。接下來,應該就要輪到台灣軟體業了,我大膽預期,我們很有機會再次見證軟體業進入10年榮景;因為眼下資金投資意願高,產業參與熱絡,資本市場監管態度日益開放,市場需求逐漸明確,而且受惠智慧型手機、公有雲和SaaS推波助瀾,台灣品牌更有能力將生意拓展到全世界。只要順利接軌資本市場,台灣軟體業陣容肯定越來越壯盛,有很大潛力發光發熱,近年的富邦媒(Mom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現在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努力說服創業一段時間的軟體業CEO們,及早站出來向大眾、投資全球軟體業的機構投資人及資本市場介紹自己,並不需要等到上市。因為Peter Thiel提到的「不確定的榮景」,需要連續不斷與外界溝通,而比起有許多專業製程術語的半導體業,軟體業在其他國家已經有很豐富的對照、類比案例,進入障礙更低,也更加生活化,相信軟體業者和市場、和大眾的溝通過程,將更順遂。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