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C投資人關係洞察系列二: 認識機構投資人

2019年台灣股市中約有42%的交易來自於機構投資人,而這些機構投資人未來亦將持續在台灣股市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因此對於上市櫃公司及其投資人關係長(IRO)來說,認識及辨別不同的機構投資人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透過熟悉這些機構投資人,能幫助IRO更進一步了解各類機構投資人的投資方針及偏好,進而協助IRO進行正確的投資人對標,吸引適合公司未來發展藍圖的投資人並極大化長期股東價值。

 

甚麼是機構投資人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機構投資人是運用自有資金或大眾資金,並委由專業經理人進行各類資產投資的法人機構或組織。在台灣最常見的機構投資人包括了保險公司、銀行和金融機構、共同基金、避險基金和退休基金等,這些機構投資人通常手上具有充沛的資金並進行大量投資,而這也使他們得以享受特殊待遇(如較低的手續費、券商資源及更快的交易速度等)。機構投資人通常提供了部分苦無資源的投資人得以進入較大金融市場的機會,也因此機構投資人在市場行為和資產定價中擔任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以下我們將介紹在台灣資本市場最常見的7種機構投資人。

 

共同基金 (Mutual funds)

共同基金是最廣為人知的機構投資人。共同基金將投資人的資金匯集在一基金戶中,委由基金經理人管理,並向投資人收取管理費。共同基金基本上為長期投資基金的一種,並可分為主動型基金和被動型基金兩大類,主動型基金通常係透過基金經理人選股,以擊敗大盤績效為目標;而被動型基金則是透過投資指數型基金或ETF來複製大盤績效。基金經理人會根據基金募集時所訂定的目標與相關規範將投資人的資金分散投資在各種資產(如股票、債券等),並在市況不佳時提供良好的變現性。

隨著量化投資(Quantitative investing)方法興起,市場上也逐漸出現了量化投資共同基金,該類基金使用龐大的數據(包括總體數據、市場行為、財務數據、交易數據)及複雜的數據模型尋找出適合的標的及最適比重,並進行風險控管。

在台灣知名的主動型基金包括富達 (Fidelity)、景順 (Invesco)、施羅德 (Schroders)、聯博 (Alliance Bernstein)、安聯環球投資 (Allianz Global Investors)等;而被動型基金則包括先鋒集團 (The Vanguard Group)、貝萊德 (BlackRock)、DFA (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等。

 

避險基金 (Hedge Funds)

避險基金為一私人機構投資人,其利用高風險投資策略來產生高報酬。一般來說,避險基金主要提供給合格投資人 (通常為高淨值自然人),並由少數人所組成。避險基金通常主要投資於流動性較高的資產,並以短線操作為主,但有些時候避險基金會因為對投資標的抱有長期看法而將手上部位 (多單/空單)持有較長一段時間。避險基金最主要的交易特徵是他們會同時持有多單及空單,或針對部位進行避險,同時他們也透過許多風險控管技術來降低投資風險並及大化投資報酬率。

而近幾年開始有許多避險基金開始採用量化投資策略,利用複雜的數據模型作為選股依據並藉此爭取絕對報酬。

在台灣較為知名的避險基金包括奧氏資本 (Och-Ziff Capital)、千禧管理 (Millennium Management)、Point72等。而國際知名量化避險基金公司則有文藝復興科技對沖基金 (Renaissance Technologies)、Two Sigma、D. E. Shaw、ARQ Capital等。

 

退休基金 (Pension Funds)

退休基金是指機構(包括政府、企業、工會或其他組織)為支付勞工退休金所每年提撥的基金(通常係由勞工薪資提撥部分金額,形式可能為勞工自提、雇主提撥或者兩者皆是),而某些世界上最大的退休基金背後則是由政府主權財富基金所支持的。退休基金一般委由基金經理人代操,因必須確保勞工於退休時能獲得承諾的退休金,管理上需要十分謹慎,所以藍籌股、特別股等投資標的較受退休基金青睞,但近年來也有一些基金經理人開始將目標轉向固定配息的小型股,以追求更高的報酬率。

台灣較為著名的退休基金包括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局 (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美國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 (California Public-Employee Pension Fund ; CalPERS)、台灣勞退基金、日本政府退休基金 (Government Pension Fund Investment Japan ; GPIF)等,其中一些較大型的基金如CalPERs有屬於自己的投資團隊來管理投資組合,而部分退休基金則透過委外代操管理。

 

主權財富基金 (Sovereign Wealth Funds)

主權財富基金為國有投資基金,資金來源主要為國家財政盈餘、外匯儲備等,一般由專門的政府投資機構管理。每個主權財富基金都有獨特的設立理由和目標,可能是保護及穩定經濟、替下一代增加財富、追求可持續的長期資本增加、或是支應當地發展等等。

在台灣比較常見的主權財富基金有新加坡政府投資基金 (GIC)、阿布達比投資基金 (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 ; ADIA)、韓國投資公社 (Kore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 KIC)等。

 

保險公司 (Insurance Companies)

保險公司是機構投資人,其利用保險戶所支付的保費進行投資,以賺取利潤及支付保險理賠金。保險公司手上通常具有充足的現金以供投資,故常常能夠在上市櫃公司的大股東名單內看到這些保險公司的蹤跡。一般而言,保險公司會選擇較大型且風險較小的股票進行投資,但同時也會投資具有充裕現金流及穩定配息的小型公司。

台灣主要的保險公司有國泰人壽 (Cathay Life Insurance)、南山人壽 (Nanshan Life Insurance)和富邦人壽 (Fubon Life Insurance)。

 

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 (如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券商及郵局)也是機構投資人的一種。國際型的銀行如 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瑞銀 (UBS)、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匯豐銀行(HSBC)等也會投資,有些甚至會替客戶進行投資代持。除此之外,這些金融機構還會利用公司自有資金從事自營交易,自營交易通常較具投機性質,並以短線操作為主。

 

私募股權基金 (Private Equity Funds)

私募股權基金係通常係透過非公開方式向特定的少數人(通常是高淨值自然人、或高淨值機構投資人如保險公司、退休基金等)募集,並設有特定基金年限。私募股權基金通常會投資於私人公司或具有潛力的新創公司,有時其甚至會擔任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推手,並透過下市後重組售出或重組後重新上市的方式賺取利潤。

在台灣較為知名私募股權基金包括了淡馬錫 (Temasek)、凱雷集團 (Carlyle Group)、KKR、橡樹資本 (Oaktree Capital)、霸菱亞洲 (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等。

 

展望未來,機構投資人將繼續在台灣股票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認識及辨別不同的機構投資人對於上市櫃公司及其投資人關係長(IRO)非常重要,寬量國際(QIC)廣納於資本市場中具有豐富經驗的產業專家,並透過獨家的投資人數據庫以及對產業的了解,協助公司對標適合的機構投資人及其優先順序,如果您有興趣,請聯繫Yvonne <yvonnehuang@qtumic.com>,以更深入了解進一步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