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月涵 今周刊專欄 - 20190424

別害怕生技股IPO

相較其他產業類股,投資生技股,伴隨的風險確實較高;但若一味限制、放慢IPO速度,其實,只是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台灣電子產業剛萌芽的一九九三年,當時掛著舊招牌的證管會認為,對散戶來說風險太大,於是放慢電子業IPO(首次公開發行)核准速度。後來,電子業成為台灣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引擎,為投資人、員工及經濟創造極可觀的財富。現在,生技業IPO也遇到當年電子業的處境,不少業者正考慮轉赴香港上市。

先聲明,我是同情主管機關的,因為不少投資人一虧損就拿他們當箭靶;尤其部分宣稱認識某某權貴的股友,賠了錢就說公司有問題。再者,金管會先前同意沒有獲利、甚至部分連營收都沒出現的公司掛牌,我也給予高度肯定。反之,我對只在乎自己賺賠的投資人一點都不同情,他們的指控可能扼殺了一個能創造就業、增加稅收,進而帶動股市的新產業。

科技股萌芽不久就展開大多頭,雖然無法預測生技股會走同樣模式,但過去幾年來已歷經一段跌勢。高點太樂觀,低檔戒急用忍,股價上漲又來不及進場,可說是多數散戶寫照。生技產品孕育期其實比電子產品來得長,資本需求也較大,因此IPO特殊管理有其必要。生技股的投資風險確實較高,但不能線性思惟地限制上市條件,反而是要提升投資人的品質。

提升投資人的品質,意思是要專業化。我常說,要玩股票,那就去玩吧!但如果是為將來、為孩子、為退休而投資,那就得尋求專業協助。台灣的基金、ETF(指數型基金)或國際型基金,都提供了各式產品和專業意見,讓投資人多元布局。與其限制生技公司進入資本市場,政府其實可鼓勵個人透過金融業者來投資;包括允許設立個人投資帳戶,投資人把部分所得撥入該帳戶,如果帳戶資金累積到退休才動用,則可免徵所得稅。

近來,不論是製造學名藥,還是研發新藥品的生技公司,股價表現都不太好,這不是台灣獨有現象,主要是各國政府對生技業的新管理法規所致;美國藥品價格遠高於世界其他各地,所以也是法規最嚴格的地方。

有投資就有風險,生技股的投資風險未必比我們想像得高,更不是台股不適合這個群族掛牌,目前純粹是全球環境的時機欠佳使然。然而有壞就有好,生技股未來肯定會有好轉的一天,希望這天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