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量國際:推動中小企業長期價值將成外資圈顯學

股市配圖。廖瑞祥攝股市配圖。廖瑞祥攝



寬量國際(QIC)與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於9月16日共同主辦「迎接證交所提升企業價值計畫:連結股東價值與ESG」線上研討會,吸引逾200家上市櫃公司參與,QIC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指出,台股前20大外資股東中有超過一半投資中小型股,聚焦如何透過投資人溝通與ESG實踐,推動中小企業長期價值,將是下一階段外資圈的顯學。

活動由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部謝兆恩副理致詞揭開序幕。他指出,近年多數亞洲股市報酬率落後於國際主要市場,企業內在價值未能完全反映於市場評價,導致資金外流與市場流動性下降。為提升台灣資本市場競爭力,證交所去年推出「提升企業價值計畫」,鼓勵上市公司從「現況分析、政策與計畫、溝通與追蹤」三大構面著手。該計畫亦已納入今年公司治理評鑑指標,要求制定具體措施且提報董事會,並揭露於公開資訊觀測站「企業價值提升計畫專區」。

 

李鴻基表示,證交所推出的提升企業價值計畫,與QIC過去十餘年推動的「創造長期股權價值」方向一致,目前已有120家上市櫃公司公布計畫。他指出,股東價值除了來自營收與獲利,也受資產負債表管理、ESG、投資人溝通、股利與回購政策及市場流動性影響。然而,目前僅約20%的台灣企業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高於資金成本(WACC),顯示資本效率仍有進步空間。

此外,在台灣前20大外資股東中,投資台灣公司家數平均達300家,而市值超過20億美元的中大型股不到150家,顯示外資並非只投資大型股,也會佈局市值較小的公司。因此,如何精準對標投資人、清楚論述長期策略並展現股東價值,是企業提升股東價值關鍵。

標普全球(S&P Global)Sustainable1總監鐘柏永指出,台灣企業在永續領域表現亮眼,2025年共有69家入選《標普全球永續年鑑》,數量高居全球第二。CSA評比的價值在於其廣度、深度與可比性,能協助投資人更精準地評估企業長期價值。

此外,鐘柏永也同時提醒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指出雖多數企業認知其重要性,但僅約一半訂有「供應商準則」,更只有9%的公司會排除不合規供應商,顯示評估與採購決策間存在落差。他強調,若供應鏈失誤,將帶來嚴重聲譽與財務風險,建立系統化盡職調查與管理流程是確保長期價值的必要措施。

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永續投資副總監張庭瑋表示, ESG已成為投資流程的「常規業務」。富達透過自有的前瞻性ESG評級系統,評估企業管理層應對重大議題的能力與策略思維。她強調,公司治理(G)是ESG的根本,也是創造長期股東價值的核心。富達將透過議合與投票履行受託責任,特別關注公司治理、氣候變遷及毀林管理等議題。她指出,台灣企業的ESG揭露已在亞太區領先,但在與投資人互動時,應更著重於未來策略與藍圖,而非僅回顧成果。

整體而言,李鴻基認為,提升企業價值已是全球資本市場的共同趨勢。台灣企業應跳脫短期營運思維,從投資人視角重新審視長期價值,並將ESG納入核心策略,透過透明而有效的溝通,方能在國際舞台贏得更多認同與信賴。

陳俐妏 記者

Source: https://reurl.cc/vLx7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