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C 投资人关系洞察系列四十一:十年后谁会是席卷市场的独角兽? 宽量国际(QIC)创办人李鸿基及Pinkoi 创办人颜君庭对于未来新创战场的见解

(图: TaiwanPlus News)

 

本期投资人关系洞察系列获TaiwanPlus Point授权编辑及转述

 

台湾新创圈近几年发展活跃,过去五到十年间新经济类的新创企业募得资金总额成长了四到五倍。台湾最值得投资的新创公司有哪些?不久的将来是否会有独角兽科技公司出现?宽量国际执行长李鸿基作为新创推手,在开始推动台湾新经济的新创以前,努力协助催生至少三十多家台湾独角兽企业,现今更预测10年后,台湾会有超过100家独角兽公司。

 

本期的投资人关系洞察系列,我们将经由访问提供李鸿基先生及颜君庭先生对台湾新创生态及新经济的看法,并请颜君庭先生分享Pinkoi的成功经验,以下是我们的访问内容:

 

问: 鸿基,作为台湾新创推手,您认为台湾在不久的将来是否可以创造出超过一家科技独角兽公司?您对「新经济」的定义是什么呢?

 

鸿基: 去年我所创立的公司宽量国际预测在2031年前台湾会诞生超过100家独角兽公司,我们相信在10年之内,五家募资达到100亿美元的公司将会诞生,其中又有20家会达到50亿美元,而大部分将会来自新经济。而新经济是指以软体为基础去打造一项服务或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式,同时当他们募得资金去做投资时,通常会投资在公司产品或是市场,并在世界各地大量投资行销、招募优秀人才以扩大市场规模,这是我对台湾新经济的定义。

提到新创「推手」,在过去近3年来我们致力于推动不论是新或旧经济的新创。在开始推动台湾新经济的新创以前,我和同事努力协助催生至少三十多家台湾独角兽企业,其中包含台积电、康迅科技等公司,之后我们遵循固定的模式,搭起桥梁介绍首屈一指的台湾企业给外国投资人。然而这两种公司评估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基于台湾大概有九成的上市公司都是制造业,通常传统台湾投资人在投资前评估公司时大多重视现金流或以会计项目为基础,然而海外投资人针对新经济企业或软体公司却更关注公司的市销率、市值营业额比,很多人倾向投资拥有良好计画或愿景、使用者数量庞大、有营收但还没赚到利润或还没有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我想这是传统台湾投资人和国际投资人间最大的差异,也是我们公司可以切入的地方。

 

问: 谈到软体和产品,台湾拥有一流的工程师并且也以创新思维著称,为何之前没有出现独角兽企业?为什么是现在?

 

鸿基: 20、30年从美国矽谷回来的工程师主要工作于硬体相关的公司,然而现在矽谷乃至美国其他地方的科技业主要是由软体公司主导,也因此许多出自一流企业如Google、脸书等优秀人回来台湾成立软体公司,造就现在这个时机点。

 

君庭: 回头看2012年Pinkoi刚成立时,不仅资金很有限,新创生态系的投资人并不多,大家也都倾向规避风险。但过去这几年可以发现新创圈非常活跃,许多新兴领域及传统产业的公司相继崛起,这些提供服务的公司很多都仰赖软体,同时也利用台湾在硬体制造上的优势,所以我们对台湾的未来感到很振奋。

 

问: 请问您是怎么看待台湾的投资环境,又观察到什么改变呢?大家都说台湾相对保守、缺少天使投资或是A轮投资,您觉得是这样吗?

 

鸿基: 整体而言过去台湾投资人的确偏保守,尤其对于新经济的企业,但在过去大约3到4年已经出现不少改变。依据我搜集的资料,过去五到十年间新经济类的新创企业募得资金总额成长了四到五倍,而现在资金对于处于初期的新创公司更是充裕。

 

君庭: 以软体公司而言,若是有好的想法为基础蛮容易能得到天使投资人以及法人的支持,而且在台湾可以看到许多加速器和孵化器,除了台湾公司也有国外企业在台湾设立办公室来找到优秀的创业家,所以我认为整体投资环境对创业家都非常友善。我觉得现在台湾的投资人也更愿意接受风险,并且也会思考台湾的未来在哪里。矽谷总说软体正在吞噬世界,而我也认为在未来软体将会驱动许多设施和服务。如果投资人也用这样的观点来看未来,那么20年后有什么会维持不变呢?我觉得是创意和创新能力,而这些也会对台湾的创业者非常有帮助。

 

问: 您是否认为,台湾政府目前的法规对新创来说是个挑战? 您觉得台湾的政策或是管制对新创生态友善吗?

 

鸿基: 我不这么认为,不论是监管单位、台湾证券交易所都开始意识到资本市场出现新经济企业的需求,所以也开始推动新系统,如: 台湾创柜版(TIB),并且近期錼创科技也将成为首家还未展现获利能力的公司但成功得到台湾证交所的许可上市的公司。

就我30年前担任证券业务员的经验,投资人喜欢台湾的原因主要是喜欢国内投资环境,以及散户为股市带来的流动性。在我们的圈子有句话叫做「流动性永远会带来更高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充足时公司的市值也会上升,例如91APP相比其他亚洲市场上市的类似公司为溢价发行,一部份就是来自散户投资人的参与和国内的机构投资人驱动这样的成长。我希望台湾创柜板作为一个市场,可以进一步开放让更多元的国内投资人参与,带动海外投资人加入新创板市场。除此之外我认为会出现不只一家科技独角兽的原因是有些公司会选择在海外的证交所上市,例如完美移动就是藉由SPAC(成立空壳公司)的方式在美国申请上市。如果台湾的立法单位或政府什么都不做,那这些公司就会去其他地方上市,而这是已经在发生的事。

 

君庭: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法规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法规怎么订定。如果订得太严苛会损失动能,如果太宽松对一般投资人又缺乏保障。所以,在保护和成长之间必须取得平衡。

而从创柜板或台湾政府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在过去大概十年间,年轻人已经懂得怎么投资一间公司并且更愿意接受风险,股票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机,但长期来看是秤重机,如果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年轻人来投票给企业决定台湾的未来,那么我相信台湾的未来绝对会非常灿烂。

而我认为台湾市场想要成功则必须分析与周边市场的竞争力。以亚洲来说,例如日本有个创业板Mothers Board跟台湾的新创板非常类似,然而日本的创业板限制较少,以此鼓励更多人加入市场。所以我认为接下来台湾政府应该逐步放宽法规限制,为未来的成长注入更多动能。

 

问: 台湾市场对于新创而言相对较小,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依循以色列、瑞典或是芬兰的典范,我们可以从这些国家学到什么?我们可以发展属于台湾的风格吗?

 

君庭: 我认为政府可以学习其中的两个面向。首先在政策上,这些国家的政策松绑了很多法规,让创新、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得以崛起。举例来说,芬兰政府开放许多法规以鼓励年轻创业家冒险,因此诞生了知名设计师品牌Marimekko以及愤怒鸟这款全球知名的游戏app。第二点是教育,我认为和目前台湾相比这些国家的英文能力比我们优秀很多,若英文能力不够优秀可能导致很难在不同市场服务顾客,或是在不同的区域和投资人建立伙伴关系。除了语言,刚刚所说的这些国家从小一直都鼓励一种勇于失败的精神,我认为这样的思维也很重要,如果害怕失败那就不可能改变世界。

 

鸿基: 台湾风格其实已经在实践。台湾是亚洲地区最全球化的股市之一,目前外国资金约占了整个资本市场40%到43%,而最早发展的全球化股票市场东京证券交易所也只有30%。除此之外,台湾拥有高达三、四种不同的投资人,包含年轻世代以及国内、国外投资者,而目前这在亚洲市场前所未见,所以未来伴随法规松绑,以及更多年轻的新创企业加入资本市场,台湾的资本市场绝对会持续正向发展。

 

问: 大概十年前新创通常会想找500 Startups或矽谷的YC来投资,因为他们想要更接近矽谷的投资人和资金,您觉得现在还是这样吗?

 

鸿基: 如果检视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我认为新经济的公司会经历非常不同的募资过程和资本市场的要求。在过去30或40年间以硬体制造为主的企业在开始获利后就可以申请上市,只要有符合一定的流动资金条件。但对一些规模很小的软体公司,例如很多美国知名的软体或游戏公司,他们可能会将所有营收做再投资以扩大市占率或是创造更多样的产品,而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不只是投资面需要更多改变,我认为台湾的法规,乃至整个生态都需要建立新的基本规则。

 

君庭: 这对于创业家来说仍是一个选项。但目前在亚洲或是台湾取得资金和十年前相比变得更容易,现在创业家在做选择时必须思考要怎么样靠近市场和消费者,因为现在资金已经不是问题了。

 

问: 请问君庭能不能跟我们分享Pinkoi成功的故事?你们做了哪些调整来获得国际投资人或矽谷的支持?

 

君庭: 我认为成功的其中一个关键是红杉资本了解要创立像Pinkoi这样跨国、串连双边的亚洲区交易平台是多大的挑战,而另一个原因是红杉资本相信我们的愿景,即设计可以成为普世价值。我们认为「设计」其实代表两个关键字: 创意和创新,并用商业引领社会运动,深信如果可以为社会注入更多创意和创新,台湾的年轻世代甚至是亚洲的年轻人都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

 

为了获得国际投资人或矽谷的支持,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表明我们的企图是什么,并说明如何用商业手段推动社会运动。另外更根本的是必须多花心思拓展海外市场。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向投资人说明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怎么扩展营收来源,而这些营收流又如何连结我们的公司以及顾客,我认为国际投资人会更注意企业的未来规划,不是只看现在而是更看重未来。

 

问: 日本和泰国对台湾新创来说是炙手可热的市场,你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想进军这两个市场的台湾年轻创业家呢?

 

君庭: 我想我可以分享一个字 —「全球在地化」,全球化加上在地化。当时进入日本市场时头几年都不是那么顺利,而后来我们学到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并思考日本消费者重视什么。我们后来发现他们会在意Pinkoi应用程式和网站使用的字体,并且也很在乎公司形象,会深入了解合作的企业且非常重视诚信,所以我们花了很多心力调整这些小细节,试图赢得当地团队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尊重,这样的信赖和尊重也因此吸引更多日本消费者和设计师加入平台。

 

QIC宽量国际广纳于资本市场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产业专家,并透过独家的投资人数据库以及对产业的了解,协助公司对标适合的机构投资人,并协助企业与投资人达到有效双向沟通,进而达到提升股东价值的目的。 QIC宽量国际为MiFID II豁免机构,并于Corporate Access服务具有多年经验,QIC代表优质企业客户量身打造路演与投资人活动以并协助公司制定一套投资人关系策略,在每一场与投资人会议前,QIC宽量国际为客户提供每一份详尽的投资人资讯及分析,以便让客户与投资人的会议可以顺利进行,并做有效率的沟通。若您有兴趣想进一步了解我们服务,欢迎您与我们联系。

 

Contact: yvonnehuang@qtumic.com 

 

Source: https://www.taiwanplus.com/originals/220611001?q=q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