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台湾资本市场的明日之星?

矽谷知名创投、企业家Peter Thiel认为,软体业正成为主导整个科技产业前进的力量(图/维基百科)

 

宽量国际(QIC)平均每年协助台湾企业举办超过5000场的国际投资人会议,这不仅仅对于公司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凡的旅程,因为在与国际投资人的交流及观察他们的反馈中,往往能让我们提前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或迹象。

如我们在今年四月举办的第九届CEO week活动,共吸引了来自175个投资机构、250位国际投资人(其中台积电前20大的外资股东也都在列),并举办了1,500场会议。这次活动中很特别的是我们邀请了许多的台湾软体业者-如台湾两大电商富邦媒(Momo)、网家(PChome) (若将电商纳入软体业)、台湾第一家虚实融合(OMO)新零售软体云服务公司91APP、来电辨识应用程式Whoscall营运商Gogolook、AWS全球云端服务合作伙伴伊云谷等参与盛会,而我们惊讶地发现,这群软体业的吸睛力惊人,甚至超越了一些大型公司,而观察了投资人对于这些软体公司的的反馈后,我们嗅到了一个讯号-台湾软体业的春天已经要来了!

 

躁动的台湾软体业

我第一次看到”Indefinite Optimism”是来自矽谷创投天王Peter Thiel的书,我将其翻译为「不定性的荣景」,在描述新创,特别是软体业时,和台湾大部分代工导向、客户有订单才有营收的产业不同,这些创意型的公司是来改变、培养用户行为的,很多时候用户需求现在根本看不到,但未来会逐渐涌现,这也代表行业终将有乐观的荣景可期,但前面有一个附加的名词,就是「不确定」。

Peter Thiel提到要持续经营这样的创意行业,有几个条件很重要,其中一个是不定性的融资(Indefinite finance),这类的公司需要透过投行的教育和不断融资,让小胜利可以变成大胜利,也因此资本市场对这类行业非常重要,然而现在台湾的资本市场可以说是软体业的沙漠。如果我们把几个重要经济体的软体业市值和该区总体上市公司市值做比较,台湾软体业市值占总体上市公司市值只有0.78%,而以美国27%、南韩6%、日本4%、中国7%、德国9%来看,台湾相对来说软体业市值占比很低。(相关报导:盼台湾生技走向国际,他成最年长新创者:林奏延退出医界政坛后,为何又走上斜杠之路?|更多文章)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还认为当前台湾软体业在「躁动」呢? 因为过去3年来,外资以其对全球软体业丰富的经验,已开始逐步投资台湾上市、非上市的软体公司,并让这个行业开始躁动。比如说PChome,它曾经是一家很棒的国内电商公司,但前阵子被资本市场忽略很久,网家的市值营收比(Price to Sales)评价之前大概是0.3倍,我们认为依台湾市场大小来说,应该要能容纳得下两家电商,但Momo和PChome的估值却相差非常大,后来某外资券商出了一个报告,认为PChome市值起码应该要回到营收的水准,后面我们也看到不仅仅是外资,甚至本土投资人也开始关注这个议题,这也是另一个软体业开始躁动的佐证,而我们也相信整个资本市场将会快速学习,并马上跟进。

 

3大转变,让软体业发光发热

台湾历年总共有50家软体业挂牌,而根据我们的观察,现在的软体公司比起以前最大的不同有三:首先,公有云(public cloud)的诞生,让软体业不用背负大额的设备支出,也使软体业创业变得简单;其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体即服务)订阅制度的产生,又让企业及个人用户不再需要一次性购买整套软体和Server,减轻了资金负担,软体业只要做对产品,全世界都可能成为潜在市场,成长性无限大;最后,现今智慧型手机几乎人手一台,更是为软体服务在这个世代全面展开推波助澜。

回顾产业兴起的时间轴,公有云系统的发扬光大也就是这10年的事情而已,当时的金融危机让大公司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让一些理工科学生决定自行创业,也造就了目前我们在台面上看到的许多新创软体业公司。

如果说我看好未来2至3年,将有20甚至30家软体商在台股或其他市场上市,一点都不夸张,只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个趋势成形。这些公司上市筹资后,往往会并购那些未上市的新创,这样滚雪球的运作模式将不断发生。老一代的公司拿到钱会添购硬体,但新一代的公司会投资新创、挖角人才,借此壮大自己的生意版图,台湾的软体业开始起风了!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