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抢到最多独角兽?亚洲也吹SPAC风潮,台湾以新制力求吸引新创

我们QIC与证交所共同举办的第十届Taiwan CEO week活动将于9/27至10/15盛大展开,本次除了46家上市柜公司之外,我们另外也邀请了8家未上市的新创软体公司(包括Gogolook、玩美移动、奥义智慧、凯钿、爱卡拉、上峰科技、Pinkoi、KKday)来参与盛会。如同以往,这项台湾最大的外资投资人活动平台,预计将有超过两百位国际投资人参与。台湾软体业者首次系统性的露面,是这次活动最大的亮点,由投资人报名的状况中,我们发现这些新创软体公司的「吸睛力」不仅不逊于大公司,有兴趣的投资人数量更胜以往,这也让我们更加确定,台湾新创软体业已经站在一个对的风口上,蓄势待发准备起飞。

先前我们曾提到,矽谷创投天王Peter Thiel认为,资本市场的力量对新创产业十分重要,能让这些产业的小胜利可以逐渐滚成一个大胜利。而对新创公司来说,要累积每一个小胜利已是重重关卡,然而到了后期要上市时又是一大考验。过去我们看到有许多的新创公司因为种种因素(如财务表现、法令规范等),致使其接轨资本市场的脚步延迟,然而近几年随其公开募资需求日益殷切,我们也陆续看到越来越多地区正着手研拟更友善的政策,以扶持新创企业接轨资本市场,现在这股风气也逐渐蔓延到亚洲市场。

 

SPAC不仅在美国正夯,更逐渐蔓延到亚洲市场

近期市场热议的新创公开募资案例,莫过于Gogoro预计以特殊目的性收购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方式赴美挂牌。 SPAC是透过一空壳公司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并收购有前景的未上市公司,让其能够快速的借壳上市。 2020年开始,美国掀起了一股SPAC上市风潮,根据调研机构SPAC Research的统计,2020年美国SPAC初次上市所募集的金额达到了834亿美元(约为2019年的6倍)上市家数共248家(约为2019年的5倍),而2021年至今,SPAC所募集的金额已达到了1,262亿,数量达437例,金额与数量皆已远超过2019年全年的水准。 (相关报导:谁是台湾资本市场的明日之星?

近期SPAC的热潮也渐渐蔓延到亚洲地区,韩国、马来西亚都已经允许SPAC在当地上市外,新加坡证交所在今年9月初发布了SPAC的上市框架,并开始评估适合该上市框架的标的;港交所则正针对SPAC上市制度咨询市场意见,这也显示出亚洲资本市场渐渐对这些新创公司敞开双臂。根据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 资料库的数据,目前有多达17家总部在亚洲、总资金共约35亿美元的SPAC仍在寻找并购标的,其中也包含了Peter Thiel 与李嘉诚之子李泽楷(Richard Li)共同创立的Bridgetown Holdings。

 

台湾透过创新板与战略新板

协助新创公司接轨资本市场在台湾市场,过去针对有融资需求的新创公司设有「创柜板」,透过公设联合辅导机制以协助新创公司能快速建置好会计及内控制度,为未来公开发行提前做准备,并在辅导评估后准许其进行筹资,让非公开发行公司也拥有公开募资的管道。然而,对于新创公司来说,要公开发行仍要符合一定年限、获利状况等等要求,并遵循着兴柜、上柜、上市的过程,仍是一条漫漫长路。另外,透过创柜板上挂牌的公司并非公开发行公司,即使能够公开募资,股票仍无法进行次级市场交易。

2021年7月证交所、柜买中心分别针对新创公司募资推出了「创新板」与「战略新板」,让新创企业可透过简易公开发行程序,缩短对接资本市场的前置时间及挂牌成本,也让新创产业在募资时拥有更多的选择及弹性,同时挂牌的股票拥有次级市场交易功能,并采自动撮合成交机制,让价格能更即时反应公司估值。虽然目前「创新板」与「战略新板」仍仅开放给专业投资人(如机构投资人、创投、具特定资格的自然人),然而我们认为随着制度的进展以及越来越多的案例陆续涌现下,未来新创产业在对接资本市场的道路将可望越来越宽广。

相比传统上市路径,无论是海外SPAC的上市风潮,抑或近期台湾「创新板」与「战略新板」的推出,现在的资本市场环境给予了台湾的软体业者更多的活水和出口,而这对于台湾软体业的长期发展而言绝对是个加分。展望未来,无论是国际或台湾市场,我们都非常乐观看待更多台湾独角兽的诞生。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