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募资案例涌现、资本市场逐渐开放,台湾软体业10年荣景来了!

富邦MOMO是台湾软体业成功接轨资本市场的例子。 (图片来源:momo 富邦媒)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回顾了软体业者在台湾的发展经验,从质化角度分析软体业全面崛起的主客观因素。我们根据每年数千场次的投资人会议,并从上百家投资机构法人的态度研判,台湾软体业者经营日渐成熟、不断扩大的趋势正持续;因为赢者全拿(winner takes all)特性使然,台湾软体业成长空间甚至可用「无限宽广」形容。在潮流面前,台湾不应该置身事外,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投资人关注、参与这个趋势。 (延伸阅读:谁是台湾资本市场的明日之星?

当新创成功募资案例频传,软体业涌现越来越多年轻创业者,我们估计未来起码有15间台湾软体公司将上市,以新创圈现况看来,这样的预期丝毫不显夸大。因为截至目前,我们已见到不少熟悉亚洲软体业的大型外资,着手投资台湾新创软体业公司,比如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和安本标准投信(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就投资了沛星互动科技(Appier)与伊云谷(eCloudvalley);如果这些机构曾经投资某间上市软体业者,他们大概很难忽略那些后起之秀,更不用说我们所熟知在亚洲软体互联网非常活跃的前五十大国际投资人,也对台湾的软体业者跃跃欲试。

 

台湾新创募资案例涌现

好在,以往的旧规则正悄悄改写。我们搜集的公开资讯显示,自2019年至2021年间,台湾已经有155间新创公司成功募资、合计金额达到9.45亿美元;参与这些募资案的私募基金和创投共有182家,数字远高过我们的预期,其中更有127间是国外机构。这跟过往本地新创多半只能拿到台湾资金的印象,大不相同。

台经院FINDIT新创募资平台报告也指出,自2015年至2020年8月底,台湾新创业共有1,189件募资案,金额总计达32.29亿美元;其中2019年为近年高峰、一口气浮现342个案子,募资总额达6.69亿美元。但是到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投资人无法做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所以整体募资案数量降到117件,募资总额也降至2.67亿美元。

当新创成功募资案例频传,软体业涌现越来越多年轻创业者,我们估计未来起码有15间台湾软体公司将上市,以新创圈现况看来,这样的预期丝毫不显夸大。因为截至目前,我们已见到不少熟悉亚洲软体业的大型外资,着手投资台湾新创软体业公司,比如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和安本标准投信(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就投资了沛星互动科技(Appier)与伊云谷(eCloudvalley);如果这些机构曾经投资某间上市软体业者,他们大概很难忽略那些后起之秀,更不用说我们所熟知在亚洲软体互联网非常活跃的前五十大国际投资人,也对台湾的软体业者跃跃欲试。

 

主管机关态度日渐开放

于此同时,政府主管机关也参考邻近资本市场,着眼成长与创新型企业需求,以上一轮的融资金额而非现金流作为营业认定基准,在2021年7月分别推出不同于主板的交易机制;证交所推出了「创新板」,柜买中心也推出「战略新板」,其中战略新板已出现首家登录公司-东研信超。当主管机关对新创融资、接轨资本市场的态度逐渐变化,这样的进展也会让软体业发展更加速。种种数据、变革不断累积,在在显示台湾的软体业正在往趋势的风口移动。

当前软体业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可由图像来比喻:以常用的选股标准-市值营收比(Price-to-Sales Ratio, P/S)当作Y轴、和本益比(Price to Earnings , P/E)当作X轴画出一张图,我们能清楚看到,当大家认为台湾公司评价已经不便宜,上市软体业其实还在整张图片的左下角;换句话说,这群上市公司评价实在称不上贵、甚至市值尚未跟营收规模等量齐观。

以此来看,我认为台湾软体业市值往上移动、至少向总营收靠近的机率很大;因为对照全球同业,台湾软体业者的市值营收比仍称得上物美价廉,甚至可说还在「Baby-Step」,上档空间可期。 (但是要注意,这类业者不适宜用本益比衡量,原因是台湾有不少新创软体业者还在较早期阶段,尚无法透过规模获利。)

以目前新创软体业蓬勃发展的生态而言,越来越多软体品牌崭露头角,就会有更多资金闻风而至,而且业绩优等生在赢者全拿的特性发威下,势必又将比其他公司得到更多资金青睐,享受远高于同业的市场评价。这就是资本市场可以扮演的重要力量:让好公司变得更加强大。

90年代末期,台湾半导体、下游硬体业者的蓬勃发展,持续了10年以上。随后2000年初的生技产业,也有一波10年好光景。接下来,应该就要轮到台湾软体业了,我大胆预期,我们很有机会再次见证软体业进入10年荣景;因为眼下资金投资意愿高,产业参与热络,资本市场监管态度日益开放,市场需求逐渐明确,而且受惠智慧型手机、公有云和SaaS推波助澜,台湾品牌更有能力将生意拓展到全世界。只要顺利接轨资本市场,台湾软体业阵容肯定越来越壮盛,有很大潜力发光发热,近年的富邦媒(Mom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努力说服创业一段时间的软体业CEO们,及早站出来向大众、投资全球软体业的机构投资人及资本市场介绍自己,并不需要等到上市。因为Peter Thiel提到的「不确定的荣景」,需要连续不断与外界沟通,而比起有许多专业制程术语的半导体业,软体业在其他国家已经有很丰富的对照、类比案例,进入障碍更低,也更加生活化,相信软体业者和市场、和大众的沟通过程,将更顺遂。

 

 

Link